就业心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以各种具体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和能动性。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重要转折,在毕业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注重就业心理的优化和调适,对其求职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就业过程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良好的就业心理也是大学生在竞争时代必备的就业素质。
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试方法
1、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整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调试方法:要克服焦虑心理,就需要打破事事求稳、求顺的想法,增强竞争意识。要知道求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即使通过竞争找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份工作。而且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就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能得到缓解。
2、攀比心理
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存在一种攀比心理,往往以谁去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谁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来作为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在择业时追求“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尤其是学习成绩稍好的学生更是在心理上有“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结果,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择业时的各种综合因素,延误了时机,影响了就业。
调试方法:大学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特长等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地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即社会需要你做什么。
3、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部分大学生由于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或由于来自非重点高校,或由于所学专业较冷门,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这种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向用人单位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顺利就业。
调试方法:要消除自卑心理,首先,至关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其次,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积极进行补偿;再次,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
4、偏执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学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必然会减少学生就业的机会。
调试方法:克服偏执心理最根本的就是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
5、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只有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调试方法:依赖心理对毕业生适应社会是有害的,因为依赖的习惯会使人逐渐丧失自信、失去自我,以致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要克服依赖心理,毕业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自己去做,通过行动上不断积累的成功来强化自己动手的习惯。
6、从众心理
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但是,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调试方法:一方面要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弄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而不是盲目随大流。另一方面要适当表现自己,做回自己。表现自己,能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做回自己,重在自我的突破和发展,而不是强调与他人的统一。
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